“双标准”下的“双品质”
2017-01-10

近来有报道称,诸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制造”产品,因标准不同导致品质有别。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在国内一些出口行业早已成为“惯例”。

双重标准下的不同品质,在早前的水龙头“含铅门”事件中就有曝光,外销的产品,含铅量是符合相关标准的,而内销的,则存在含量超标不合格的情况。

这种国内国际“不同线、不同标、不同质”的尴尬,在国内陶瓷卫浴行业也相应存在,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智能马桶盖事件了。产自国内的马桶盖出口到国际市场,被认为执行标准高、品质水平高,而成为国内消费者不惜花费更高成本远赴国外“爆买”的重点商品之一,这也引发了对“中国制造”的更多追问和思考。

有业内人士称,有的“中国制造”产品不在国内销售,是受限于国内市场发展阶段,一些高品质商品价格偏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此举是企业“以需定供”的权衡。

这种解释似乎有一定道理。鉴于国内消费水平不高,加上企业逐利本能的体现,国内企业按照国际高标准生产的高品质产品,销往消费水平偏高的国际市场,企业也会获益颇多。

照此逻辑推演,一方面证实我国陶卫企业能够生产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产品,马桶盖、水龙头、卫生陶瓷、瓷砖等达到国际品质也非遥不可及,因为好多国际知名陶卫品牌都在国内贴牌,品质不过关也不会达成合作。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国产陶卫产品品质水平并不输国外品牌,却时常惨遭各路人马贬损为“缺乏工匠精神”,这是不全面、不公正的,我们欠陶卫业一个“正眼相待”。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引发消费升级,以及国内市场进入需求主导阶段,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呈井喷之势。由此,高标准高品质产品销往国外,低端低档产品只能内销的形势正在被迅速改变。在品质革命及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国内对中高档陶卫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品牌产品更加关注,更热衷高品质、高性价比与个性化产品。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升级,决定了企业再依靠单纯拼价格的“老路”已难以维系。国内陶卫品牌要留住消费者匆匆“海外买”的脚步,还需在品质、标准、服务等方面再下一城。

“双标准”带来“双品质”的阴影,折射出我国陶卫业发展的不成熟、不均衡。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表明我国陶卫业有能力以国际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共同信任和青睐。

怎样的需求决定怎样的供给。高品质已成为需求热点,也是竞争焦点、品牌基点。陶卫企业应抓住当前品质升级的最佳窗口期,升级标准、提高品质以达到国际线,完美标准,整体提高国货产品及格线。深化工匠精神,让工匠品质成为传承的精髓、百年的基础。如果错过品质升级的窗口期,将来我们可能花费更高成本,付出更大代价,留下更多后遗症。陶卫企业应抓住创新驱动的关键期,以创新+品质带动国货产品的整体供给水平提升,惟如此才会让“海外买”转向国内,才会让国产陶卫精品真正迎来消费者的信心和信任。

良好的市场环境亟需被建立,让好产品有好回报,企业才会更具创新与发展动力。我们不是没有生产好产品的能力,而是缺少鼓励好产品的机制,缺少良性竞争的法制与诚信市场环境。让市场的“无形手”充分发力,倒逼陶卫企业不断创新提升品质,激发企业改善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的积极性,让政府的“有形手”坚强有力,矢志营造诚信经营的法制竞争秩序,提升违法违规成本。

乐家、恒洁、东鹏等企业曾共同签署质量提升承诺书,承诺做到“内销与外销产品、电商与实体店产品、自主品牌和贴牌产品采用同等级别质量标准生产,同一水平生产线生产,同等质量要求验收。”

推进双标准、双品质并轨,实现“同线同标同质”,既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消除了标准差异带来的“品质差距”和“信任差距”;又迎合了国内消费升级,满足了中高端消费需求、留住了国内消费者;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动力和契机,让转型升级更有质量和效益。或许道路坎坷,或许假以时日,但这应该是一条不会偏航的主线。